因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变、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古有京杭运河,今有南水北调”,纵贯中国大地的两条人间“天河”,扮靓了新时代的中国,如母亲河长江、黄河一样滋养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向前!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强调“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2021年5月13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陶岔渠首和丹江口水库,并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科学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总结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系统阐释了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利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管理、精准调度,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统筹协调、全面谋划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四条生命线”,持续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支撑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变广大北方地区供水格局,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沟通了长、黄、淮、海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全面通水7年来,工程运行管理者遵循工程运行管理规律,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在做好精准精确调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汛前腾库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工程输水能力,向北方多调水、增供水,2020年、2021年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超过规划多年平均供水规模。特别是2021年,面对特大暴雨袭击、新冠疫情反弹等多重挑战,工程管理单位通过强化预警、预报、预演、预案措施,科学精准调度工程,实现中线工程年度调水突破90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21%。南水北调水已成为不少北方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北京城区7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改善供水水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奔涌不息的绿色生命线,守护着工程沿线亿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全面通水7年来,近5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千家万户。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2日,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其中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441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2.88亿立方米。通过推进铁腕治污和持续强化监督管理,南水北调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由于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依赖度越来越高。在北京,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在河南,十余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型“动脉”,不仅为沿线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也成为了应对旱灾等极端天气的“救命水”,2017、2018年山东大旱,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 推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有力促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底色。《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南水北调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全面通水7年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0年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上年总体回升0.23米,持续多年下降后首次实现止跌回升;北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2020年末较2014年末,北京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回升2.37米;密云水库蓄水量于2021年8月23日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的33.58亿立方米。2021年8至9月,首次通过北京段大宁调压池退水闸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实现了1996年以来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 倒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作为人类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保障其他要素市场化配置、畅通经济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在加快培育国内完整的内需体系中充分发挥水资源保障供给作用,打通水资源调配互济的堵点,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痛点,通过构建国家水网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北方重要经济发展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生产的商品、粮食、能源等产品再通过交通网、电网等运输到全国各地,畅通南北经济大循环,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南北方更加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效率效益最大化。全面通水7年来,累计向北方调水近500亿立方米,以2016年—2019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70.4立方米计算,有效支撑了受水区7万亿元GDP的增长,切实增强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丰水的长江流域与缺水的黄淮海流域联通互补,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有力保障和推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辉煌篇章,开创了人类水利史的奇迹,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五中全会对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广大水利工作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胸怀“国之大者”,赓续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以只争朝夕的责任和担当,为实现这一世纪梦想奋勇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