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

【黄河万里行】一河“分”晋陕
发布时间:2020-11-17 10:03:25   点击: 12482次  

( 黄河网记者 蒲飞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黄河入晋陕,穿山过岭,一路高歌,经壶口、跃龙门、过中条,呼啸跌宕而下。

  告别辽阔草原,离开祖国北疆内蒙古,“黄河万里行”采访组顺河而行,来到黄河中游最为壮丽的晋陕大峡谷。

  古时,黄河两岸,一侧为秦、一侧为晋,黄河就是秦晋天然的“国境线”。由此,晋陕大峡谷亦称“秦晋大峡谷”。如今,奔腾的黄河则为关系密切的山、陕两省提供了长达700多千米近乎完美的省域分界线。

  山西省偏关县,黄河入晋第一县。

  在这里,我们迎面遇到了“引黄入晋”的龙首工程——B体育水利枢纽。通过工程内部电梯,采访组成员直达90米高的坝顶。坝顶俯瞰,高坝巍峨,立于两山之间,一库碧波横卧,宛若处子,大河奔腾到此“顿失滔滔”。

  B体育水利枢纽有限公司办公室的郑世茂告诉我们,工程所在,地横跨山西、内蒙古两省(区),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千米,水库总库容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是黄河干流中游托克托至龙口河段的第一级水库。

  长于煤,短于水。这里一方面是国家重点能源、化工基地,一方面又因为水土流失、水资源严重匮乏等问题,造成了水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作为一座承载百姓渴望、惠泽晋蒙的社会民生工程,B体育水利枢纽兼顾了供水、发电、防洪、防凌等多重社会效益,对缓解山西省和周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华北电网能源结构,促进西北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座关乎两岸高质量发展的国之重器。截至目前,该公司连续安全生产记录已经超过5670天。

  在采访组抵达的前两天,调度部门结合汛期调峰,抓住黄河上游来水丰沛的有利时机,开展了一次腾库迎洪,利用洪水过程实施水库冲沙,从而有效减轻水库淤积。“一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嘱托,不断推动工程提档升级、优化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智慧’B体育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B体育水利枢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定友告诉记者。

  离开B体育水利枢纽,汽车在晋陕两省黄河边的沿黄公路上来回穿行。公路两边的山峁上、坡坎中、沟畔里,到处都是枣树高低起伏,虽已金秋,树却尚绿,火红待采的枣一团团掩映其间,煞是喜人。

  黄土高坡曾经贫瘠、荒芜的历史已是过去。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下雨泥乱流,刮风沙四起”,这是赵宠刚参加工作时,对黄河和黄土高原的印象。作为陕西北干流管理局副局长,十几年里,他一直与陕西的黄河和黄河岸边的山打交道, 一年有超过100天的时间在黄河边“打转转”。赵宠说,这些年,不知不觉间,守护的这条河在变,河边的山也在变。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个山头到一片山林,国家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在此落地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水土流失高标准系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一步提质增效加速。黄委水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拦减入黄泥沙4.35亿吨,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10到30个百分点。而记者所采访的陕西省,其绿色版图比20世纪80年代向北推进了400多千米,一座座荒山秃岭成青山,从而减轻了黄河的泥沙负担。

  也许正像赵宠所说,不经意间,昔日“山光水浊”“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原,已是山野披绿,草木茂盛,千沟万壑间绿涛涌起满眼翠。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要数陕西延川县的乾坤湾。

  行走黄河两岸,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和水蚀、风蚀共同作用,黄河两岸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地质地貌,“蛇曲”景观便是其中之一。所谓“蛇曲”就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位于陕西省延川县境内的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是如今中国干流河道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黄河一路开山前行,在陕西延川县境内行成了5个“S”形的大转弯,依次被称为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这些大弯被当地人称为“河曲”,其学名就是“蛇曲”。

  在黄河上有许多“乾坤湾”,记者也看过其中的不少。但是,位于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乾坤湾还是初见,黄河在这里陡然急转,形成了320度大转弯,被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湾”。

  从延川县城出发,不到1个小时车程,我们即来到这里。抵达之时,正值正午,但是这里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立于山巅乾坤亭,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间穿行而过。细看乾坤亭,地下是用大石铺成的阴阳太极图,和山下的乾坤湾相对应,相传伏羲先祖在乾坤湾仰观天象,发明了太极八卦阴阳学理论。由于高差数百米,目力所及,黄河蜿蜒前行,蔚为壮观,极其震撼。

  携着乾坤湾带来的震撼,我们来到位于陕西延川县与山西吉县交界处,有着“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美誉的壶口瀑布。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奔腾咆哮的黄河流至此地,在两山夹峙间,河道由上游的300米到400米宽被骤然收缩为不到50米,河床上陡然出现了一个深40米、宽50米的“十里龙槽”,河水飞流直下,跃入深潭。

  壶口瀑布因为黄河在不同的季节的水量变化,产生了“四季观瀑、景色各异”景象。我们抵达之时,汛期刚过,黄河水流量依旧很大。非汛期只出现在“龙槽”顶端的“单一”瀑布,沿着“十里龙槽”绵延数百米,行成了骇浪翻滚,惊涛拍岸的瀑布群。记者曾经多次到壶口采访,但大都是冬春季节,见过更多的是流凌、冰挂景观,气势远远不及眼下的情形壮观。

  在某种意义上,壶口瀑布早已超越其地理自然景观的意义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今,澎湃万年的壶口瀑布将迎来新的变化。位于瀑布上游数十千米处,作为黄河水沙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建成后将能有效拦截入黄泥沙。因此,壶口出现清水瀑布的情形将有所增加。但随着水库排沙机会逐渐增加,浑水瀑布现象又将逐步得以恢复。可以说,水库未来运行过程中,在科学调度后,壶口瀑布将会奔腾依旧,更加壮观。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晋陕之行,龙门是绕不过的标志。

  龙门是晋陕大峡谷尾闾的险关隘口,相传大禹鬼斧神工劈开龙门,疏河导流,除黄患。在这里,山西一侧的黄河岸边,我们还可以看到“大禹庙”的遗迹。在黄河上,提到龙门,就不能不说龙门水文站。

  龙门水文站背靠绝壁万仞的山崖,面向奔流不息的黄河。几十年来,在这里,水文职工们的出行和物资调配全靠横跨黄河的空中吊箱 “飞渡”实现。面对如此艰难的交通条件和工作环境,随行的采访组记者很是疑惑,“龙门水文站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换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建站不行吗?”站长朱洪雁告诉我们:“自1934年建站以来,龙门水文站六易其址,但都没法避开悬崖峭壁。”因为水文测验对测验地点有着较高的要求,为确保水文数据的准确性,测量断面的水流要相对集中,不能出现分流、岔流、斜流等现象,龙门附近高山峡谷地理位置特殊,建站伊始就把测量断面选在了这里,后来为了确保水文数据的延续性,所以虽然数经其址,龙门水文站都绕不开悬崖。

  作为黄河干流控制站和黄河中游洪水编号站,龙门水文站每天都要向国家防总、黄委及地方20余家防汛部门提供水文信息。“汛期,黄河来水在中游是否形成洪水、是否采取洪水编号,都是以龙门站为准。”朱洪雁告诉我们,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龙门水文站在黄河防汛工作中所占的位置。采访中,我们得知,在黄河流域众多水文站里,龙门水文站因其艰苦的工作环境远近闻名,建站以来,已经有5名职工为了黄河水文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在晋陕大峡谷的崇山峻岭间,黄河在迂回曲折中奔腾咆哮。如果说黄河上游之行,是对母亲河源起的寻觅朝圣,那黄河中游的晋陕之行,就是一次文化之旅,历史寻根、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沁润,这里便有了《诗经》中“关关雎鸠”的默契;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滋养,这里便有了司马迁“史家之绝唱”的千年记忆;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激荡,这里便有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志豪情;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澎湃,这里便有了黄河大合唱的惊世怒吼,民族觉醒!

  斜阳暮色,我们来到位于黄河山西一侧的风陵渡,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渡口已经难觅踪迹,登高四望,群山苍茫,滔滔大河横亘于前,绕过群山,由此东折,出晋陕、接函谷,撞三门、抵中原,润齐鲁、奔沧海!(转自黄河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