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

高原上的接力与坚守——记对口援助拉洛水利工程的援藏干部
发布时间:2017-06-28 10:05:38   点击: 10745次  

      拉洛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一个毫不起眼的偏僻山乡,这里海拔4000米以上,除当地居民外人迹罕至,满目荒凉。这几年,“穷乡僻壤”拉洛却因为一座水利工程的兴建而热闹起来,这座工程就是拉洛水利枢纽,西藏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国家在建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勘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浇筑这座造福西藏百万人民的民生水利工程。

      在这些人群中,有一支特别的队伍——水利对口援藏干部,他们在雪域高原之上,演绎了建设者们献身西藏水利的接力与坚守。

      拉洛工程作为西藏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进度要求高,投资任务重。2013年1月,西藏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拉管局”)成立,作为项目法人对拉洛工程建设负总责。刚刚成立的拉管局,是西藏自治区水利厅下属的正县级事业单位,正式编制只有25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奇缺,尤其缺乏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管理经验,管理好拉洛工程的难度可见一斑。关键时刻,水利部向水利厅和拉管局伸出了援手,指派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简称“小浪底管理中心”)和黄河B体育水利枢纽有限公司(简称“B体育公司”)作为对口支援单位,对拉洛工程实施“增援”,拉洛工地上的“援藏接力”自此开启。

      2013年9月,经过精心挑选和严格考察,小浪底管理中心的王振凡、赵可锋、魏延昭三位同志,作为拉管局的第一批援派干部进藏,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2015年8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拉洛工程的人才力量,水利部又从B体育公司选派孙新宁、周艳松、张大伟三名同志进藏支援。

如今,虽然第一批对口支援拉洛工程的援藏干部已经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返回内地,但他们的足迹早已深深地印在了这片土地上。

      “第一批援藏干部进驻的时候,工地上的日子比现在还要苦得多。与世隔绝,自然条件恶劣不说,那时工地上连电也没通,电视、手机信号更是没有”。说起这些,如今的援藏干部、拉管局副局长侯超普仍然十分感慨。2016年9月,同样来自小浪底管理中心的侯超普和邓从响二人,接替援藏到期的王振凡等3人,从河南来到西藏,接力支持拉洛工程建设。

      西藏水利起步较晚,底子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新时期西藏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援藏干部的到来,大大提升了拉洛工程的建管水平。

      “援藏干部是我们管理局目前的骨干力量和主要支撑”,拉管局局长张云宝说。

       拉洛工程由枢纽和灌区两部分组成,点多线长面广,干渠就有160公里长左右,四大配套灌区中最远的一个聂日雄灌区,距离枢纽大约有100公里左右,从枢纽开车过去要走2个多小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地区每年只有4月至10月才能正常施工,有效工期特别短,相当于在半年的时间内要完成全年的投资和建设任务,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拉洛工程的标段较多,施工单位也因此变得更多,不仅有国字头的大公司,也有地方上企业,加上协作队伍、监理单位,拉洛工地上各种施工队伍数量庞大。大家来自不同地方,利益诉求不同,想法也不尽相同,管理难度非常大。援藏干部的到来,为拉管局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结合西藏实际,帮助拉管局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施工技术组织问题,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和风险。目前,拉洛工程已完成投资28亿多元,各项工作都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西藏水利正处于打基础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最好时期,因此,拉洛工程除了承担本身的建设任务之外,还关系到‘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西藏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拉洛工程也是一块试验田,检验西藏水利的管理能力和人才储备水平能否满足大规模水利投资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这对西藏水利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所以,作为援藏干部,我们不光要亲力亲为地做事,还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为他们培养一批人才,储备一批人才,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拉管局副局长、援藏干部孙新宁说。

      为此,援藏干部不光手把手地教“学徒”、带队伍,还加强与派出单位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拉管局内部的年轻人和技术骨干加强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进步。

      “感觉如何?能适应吗?”——6月,当记者千里迢迢来到拉洛工地采访时,遇到的每一个人,问记者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这个内容。拉管局的前方营地就建在大坝枢纽附近的一块空地上,海拔4100米,正在施工中的大坝甚至更高——4300米,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一山有四季。到冬季时,这里更是风沙大作,天寒地冻。每一个从内地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担忧。初来这里,记者能感觉到明显的心慌和憋闷,快速说话时,都感觉好似上气不接下气。然而,一批批的对口援藏干部,日常就工作和生活在这里,默默奉献,撑起了拉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脊梁。

      为了赶工期、赶进度,施工期间,拉洛工地上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援藏干部们每天坚守在这里,几乎走不开。最近半年来,他们各自只回内地探家一次,并且时间很短,很快就重返工地了。每天伴随他们的,除了忙不完的工作,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荒凉与孤寂。

      “战风沙、斗严寒、忍荒凉、耐寂寞”,老一代水利工程建设者的精神,今天在拉洛工地上再次得到传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正是在这雪域高原之上,一届一届的援藏干部完成了接力与传承,奉献与坚守。(转自中国水利报)


网站地图